1956年,北京女二中(现北京东直门中学)“勇敢者小队”邀请董存瑞妹妹董存梅(右一)来京做客。
刊于1956年8月28日《北京日报》第3版。
本报记者 任珊
这个春节,董存瑞的妹妹——81岁的董存梅老人意外地与一位63年前的小伙伴梅宜静团圆了。1956年,《北京日报》刊登纪实文章《访问董存瑞的家乡》和诗歌《给董存瑞的妹妹》,访问董存瑞故乡和写诗的就是梅宜静和其他几名同学组成的“勇敢者小队”。
时隔63年后重逢,两位老人一起回忆年轻的岁月,还相约一起寻找当年女二中(今北京东直门中学)“勇敢者小队”的其他成员。
4名女高中生徒步寻访董存瑞故乡
时间回到63年前。1956年暑假,受董存瑞舍身炸碉堡英雄事迹鼓舞,包括梅宜静在内的北京女二中4位高二女生决定组成“勇敢者小队”,寻访董存瑞的故乡。
4名高中生当时也就十七八岁,她们向学校做了汇报。在一位女老师的带领下,一行5人出发了。
董存瑞的家乡在沙堡(现河北省怀来县南山堡村)。可“勇敢者小队”步行了很久,却找错了地儿。他们到了北京沙河一问,当地人告诉他们,“我们这儿没有过董存瑞这个人啊。”
“勇敢者小队”不愿意放弃,她们决定继续走下去。董存梅的女儿艾芳秋后来听母亲说,“那几天天气不好,下着雨,她们要冒雨翻越八达岭长城,几个小姑娘一路徒步,走了四天,才到董存瑞的家乡。”“勇敢者小队”找到董存瑞家时,董存瑞的母亲和董存梅刚好都在家。“姑娘们浑身都是泥,我妈妈赶紧让她们洗干净,上炕,还给她们准备了吃的。”董存梅说。
那一年,董存梅也才18岁。由于和梅宜静等“勇敢者小队”队员们年龄相仿,几个姐妹聊得很开心。到了晚上,董存瑞的父亲回来了,梅宜静等焦急地问起董存瑞的故事。董存瑞的父亲在火炉边回忆起童年时代的董存瑞……
第二天,梅宜静和其他队员还去瞻仰了董存瑞烈士的祠堂。董存梅还送给她们一张董存瑞16岁时的照片。临行前,几名高中生还邀请董存梅到北京女二中做客。
回京后,“勇敢者小队”写下了纪实文章《访问董存瑞的家乡》和诗歌《给董存瑞的妹妹》,记录下此行的经过和感受。两篇文章刊登在当年8月28日《北京日报》的第3版。
两位八旬老人团圆过春节
1956年“勇敢者小队”的那一场邀约,也是董存梅第一次到北京,她在女二中宿舍住了3天,还去颐和园参观游览,随后回到了家里。
这场缘分并没有就此结束。2019年1月26日晚,“北京榜样·最美警察”主题活动揭晓仪式播出,董存梅老人现身为“最美警察”颁奖。
当屏幕上出现了“董存梅”三个字时,今年已经80岁高龄的梅宜静老人眼前一亮,“能不能再见一见当年的好姐妹、好朋友董存梅?”
梅宜静把自己的愿望告诉了子女,就这样,在孩子们的帮助下,10天后,大年初二(2月6日),两位老人在董存梅女儿艾芳秋的家中见面了。
“我提前把这个消息告诉我母亲的时候,她很激动,盼着见面。”艾芳秋说,中国直播网,当天下午,两位老人一见面,就认出了彼此,拥抱,然后紧紧拉住对方的手。
董存梅老人回忆起63年前初见“勇敢者小队”的情景,“虽然那时社会各界好多人都来家里慰问,但你们让我印象最深,你们几个可真不容易。”听到这儿,梅宜静老人兴奋起来:“是的是的,那天晚上我们还睡在一起,听着董存瑞的故事,我都不记得自己怎么睡着的了。”
期待“勇敢者小队”全员同聚
“当年《北京日报》上那篇文章最后一句‘学校就要开学了,董存瑞的家乡的一切,将鼓舞着我们更好地去学习!为了祖国,我们时刻准备着’,我们是这么写的,也是这么做的。”梅宜静老人说,自己当了三十多年老师,一直把寻访董存瑞家乡的故事、董存瑞舍身为国的精神讲给自己的子女以及一届一届的学生听。
“不知道你们‘勇敢者小队’的其他同学现在怎么样了?还能找到吗?”董存梅老人拉着梅宜静老人的手问。“是啊,如果能找到同学,就更有意义了。”梅宜静连连点头。
久别后重逢,两位老人有着说不完的话,依依不舍。她们许下约定,以后常见面。梅宜静老人还有个心愿,找到失联多年的“勇敢者小队”其他成员,5个人一起再见见董存梅!
原题:“勇敢者小队”,听到请回答
特别声明:本文为中国直播网直播号作者或机构上传并发布,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,不代表中国直播网的观点或立场,中国直播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
版权声明:版权归著作权人,转载仅限于传递更多信息,如来源标注错误侵害了您的权利,请来邮件通知删除,一起成长谢谢
欢迎加入:直播号,开启无限创作!一个敢纰漏真实事件,说真话的创作分享平台,一个原则:只要真实,不怕事大,有线索就报料吧!申请直播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://zbh.chinazhibo.tv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