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从9月初学校开学,我的女儿高洁就陆续在五所学校开展沂蒙精神宣讲,她也走上了弘扬、传承沂蒙精神的路。”9月30日,68岁的“沂蒙新红嫂”于爱梅告诉记者。高洁还将于10月7日前往贵州省,开展沂蒙精神的主题宣讲。
于爱梅是“沂蒙母亲”王换于的孙女,“沂蒙红嫂”张淑贞的女儿,他们一家四代人都在弘扬、传承沂蒙精神。“沂蒙精神代代相传,红色基因已经渗透到血脉中。”于爱梅说。
抗日战争时期,“沂蒙母亲”王换于带领全家创办的“战时托儿所”,抚养了30多名革命后代和8名烈士遗孤。新中国成立后,这些革命后代回到沂蒙老区看望王换于时,都和以前一样喊她“娘”,“沂蒙母亲”这个名字也由此传开。
在抗战最艰苦的1940年到1943年间,王换于的儿媳张淑贞担任东、西辛庄两个村的妇救会长,负责13个村的抗日宣传发动工作,先后发展了20多名党员,并组织群众做军鞋、缝军衣、磨军粮、烙煎饼支援前线。
当时,张淑贞为了照看好革命后代,把奶水喂给“战时托儿所”年龄小、体质差的孩子,而把刚出生的女儿放到一边吃糊糊汤。张淑贞说:“咱自己舍上命也不能让烈士断了根呀。”就这样,托儿所的40多个孩子一个没有少。
于爱梅听着奶奶和母亲讲述的故事长大,红色基因的种子从小就在她心中扎下了根。
2004年,于爱梅从原沂南县第四中学的教师任上离岗,从母亲那里接过了“红嫂针”,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到了拥军优属事业中。2011年,山东省党性教育基地沂南教学点成立,她主动提出做义务讲解员。“从2011年到现在,我作了3000多场沂蒙精神报告,最多的时候一天5场,一场40多分钟。”于爱梅告诉记者,“义务宣讲沂蒙精神,从小处说,是为了传承奶奶立下的爱党拥军家风;从大处讲,是为了带动更多的人,一起来把沂蒙精神发扬光大。”
“老一辈的革命精神不能丢,沂蒙精神不能丢,要一辈辈地传下去。我今年68岁了,很高兴能把自己家的故事讲出来。”最令于爱梅欣慰的是,她的大女儿高洁和家里的几个孩子都主动加入了红嫂协会,用各自的方式传承沂蒙精神、诠释良好家风。
特别声明:本文为中国直播网直播号作者或机构上传并发布,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,不代表中国直播网的观点或立场,中国直播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
版权声明:版权归著作权人,转载仅限于传递更多信息,如来源标注错误侵害了您的权利,请来邮件通知删除,一起成长谢谢
欢迎加入:直播号,开启无限创作!一个敢纰漏真实事件,说真话的创作分享平台,一个原则:只要真实,不怕事大,有线索就报料吧!申请直播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://zbh.chinazhibo.tv。